纪念丨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谱
今天是林徽因先生逝世六十六周年忌日。《建筑史学刊》公众号重发曹汛先生《林徽音先生年谱》和王南老师《作为建筑史家的林徽因》两篇文章,谨表怀念之情。
林徽音先生年谱
曹 汛
1904年 1岁(以下纪岁均用虚岁)
6月10日 林徽音先生生于杭州陆官巷住宅。祖籍福州。父亲根据《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的典,给她取名徽音,犹云懿美之德音。傅玄诗“徽音冠青云”,父亲对女儿抱有很高的期望。
祖父孝恂字伯颖。父亲长民字宗孟(1876—1926) , 29岁。母亲何雪媛(1882—1972) , 23岁。林长民早年受业于林纾,后来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回国后办教育,创办福州政法学堂。辛亥革命后,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外交活动家。长诗文,工书法,且为人浪漫,有“万种风情无地着”之句,最为传颂。
图1 1907年 徽音4岁
1908年 5岁
妹麟趾生。麟趾为同母所生,后来未长大。再小诸弟妹都不是同母所生。母亲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她幼小的心灵中造成阴影。
1909年 6岁
迁居蔡官巷大宅,与祖父母、姑母住在一起,随表姐王孟瑜、王孟亮、曾语儿一道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诸姊妹中她的年龄最小,聪慧又调皮,有时似不经意听讲,叫她背诗书则无不成诵。喜欢观察和思考,后来写《一片阳光》,追忆六岁出水痘暂时隔离观察阳光的感受,已经非常细腻。
1912年 9岁
3月,父亲携徽音、麟趾及诸甥女孟瑜、孟亮、语儿等一群小燕子出游,令她们姊妹合照一像,亲为题记,称照片上的徽音邀语儿手,意若甚暱,实则两子都伶俐调皮,“相争果饵调停时多费我唇舌也。”又称五女“读书皆慧”,大姑家教有方。
图2 徽音9岁与诸表姐及妹妹合影,左起徽音、语儿、次亮、麟趾、孟瑜
徽音后来写小说《文珍》,提到“家里在复杂情形下搬到另一个城市去,自己是多出来的一件行李,大约七岁,似乎已长大了……”被接到亲戚家去住。小说写文珍同一个革命党跑了。“真的革命了,许多人都跑上海去住。”小说中的“革命”,正是辛亥革命。
是年,全家由杭州迁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与表姐们入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徽音早熟早慧,自云七岁“似乎已长大”,正是纪实。
1913年 10岁
父亲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带妹妹麟趾去北京,住前王公厂旧居。徽音仍留上海读书。
1914年 11岁
父亲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徽音全家自上海迁居北京。
1916年 13岁
4月,袁世凯称帝后,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父亲仍留北京。
秋,举家由天津返北京。
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
是年,徽音与表姐们同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
图3 1916年与表姐们在培华女中读书,穿统一校服
(左起王次亮、曾语儿、王孟瑜、林徽音)
1917年 14岁
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徽音留京。后与叔父林天民至天津,寓自来水路。诸姑偕表姐随后也来到天津。
7月17日,父亲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任司法总长。8月,举家自天津返北京。
1918年 15岁
初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1901—1972)先生。思成为梁启超第二子,长子夭亡,以年长之子尽长子义务。思成是年18岁,徽音称他梁二哥。
是年,成立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林长民为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国联事务常住欧伦。
少女时代的徽音才华过人。她后来写的《蛛丝与梅花》说起自己十六岁时自觉解花的情绪和诗意的凝思,那时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与建筑,都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父亲不无骄傲地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代女子舍其女莫属。又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徽音也把父亲看做是最亲密的知己。
1920年 17岁
林长民任司法总长三个月被迫去职,因为不得志和对官场失望,决定“出国考察”和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名义讲学游历,4月赴欧洲。为使心爱的女儿“增长见识”和“扩大眼光”,携徽音同行。徽音随父亲到伦敦,在伦敦继续读中学,出落得亭亭玉立。
7月,随父亲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9月回到伦敦,考入圣玛莉学院。
9月24日徐志摩(1897—1931)由美国来到英国,10月上旬,徐志摩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徽音随即结识陈源(西滢),由陈引见和威尔斯结识,辗转介绍,又结识了麦雷和卞因等人。成了卞因的朋友之后,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
图4 1920年,徽音与父亲在伦敦
图5 1920年伦敦花季,成长和欢乐
1921年 18岁
年初,徐志摩和林长民一起参加伦敦国际联盟协会,由林长民介绍,结识了著名作家狄更生。
春,除志摩前来拜会林长民。徽音与徐志摩的初次相遇不会早于是年春月。旧说二人于1920年结识,不确。一说二人1921年秋季结识,亦不确。徽音1931年作《悼志摩》文中说到“我认识他,今年整十年。" “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随后徐志摩才由狄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悼志摩》又说,徐志摩和她父亲“最谈得来," “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林长民喜欢年轻人,和徐志摩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甚至“说着玩”商量彼此假装通情书。徐志摩后来倾心徽音,产生情愫。徽音比他小八岁,初见时差一点叫他叔叔。差八岁已是一个不小的“代沟”,徽音后来写的小说《窘》,是一种友好的合乎情理的交代。
3月,父亲赴瑞士开国联会,又去法国,徽音自己留在伦敦,情绪很是孤独。在伦敦期间她读了许多名著,还常到大英博物馆附近的诗籍铺听人朗诵新旧诗歌。
8月,随柏烈特全家赴英国南海边避暑。
9月14日,租屋期满,借住柏烈特家。
是年,在伦敦会见徐志摩夫人张幼仪,产生同情和怜愍。秋,幼仪赴柏林求学,林长民父女及陈源前去送行,志摩陪送到柏林,不久返回伦敦。
10月14日,徽音与徐志摩的交往以及与张幼仪的会见产生复杂的情结,遂决计提前回国。后来她写信给沈从文,说伦敦“天天落雨又落雨”,父亲出去讲演挺热闹,女儿很孤单,希望有个人叩门走进来坐在对面谈话讲故事,希望有个人来爱她。她不认识一个男朋友,没有一个像她想象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纠纷。”伦敦使她痛苦,聪明的父亲心领神会,放下一切,毅然陪爱女回国。
图6 父亲外出讲演,女儿很孤单
11至12月间,随父亲抵上海,梁启超派人接回北京,住雪池胡同,仍进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在英伦期间,父亲携徽音进入一个文化界人士的社交圈子,认识了H.G.威尔斯、E.M.福斯特、T.哈代、A.韦利、B.罗西尔和K.曼斯菲尔德等著名作家。林长民是国际笔会中国方面的负责人之一。在伦敦读书期间,据说女房东(一说房东女儿)是建筑师,受了她的影响,徽音决心将来学建筑。可能有这样一个导因,但徽音出国之前,对于建筑和建筑与文学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徽音的学问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最深。杜甫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元稹云“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覆盖天下穷。" 徽音喜爱文学和美术,要报效祖国、改良社会,最终选择了与文学和美术关系最密切的建筑艺术,她不愿以纯粹的文学或美术为终身职业。
1922年 19岁
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3月,徐志摩赴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与张幼仪离婚。
春,徽音与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两人的交往开始密切,思成常到雪池胡同或松坡图书馆和她一起读书谈话。聪颖秀慧的徽音,喜欢思成的豁达和豪爽。
1923年 20岁
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5月7日,思成带弟弟思永乘摩托车赶去参加学生纪念国耻日游行,在南长街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折左腿,住进协和医院。徽音到医院护理探望,增进了感情。7月,思成出院。
12月,《北京晨报》出纪念五周年增刊,徽音为设计封面图案,以“光明、正义、平和、永久”为主题,制成黑白画图案,近景绘一钟楼,中景为一平静湖面,远景为密林和初升的太阳,天空中一对白鸽在自由飞翔,这个设计新颖大方爽朗,受到好评。钟楼建筑画的是正立面投影图,已具有建筑专业的绘图意味。这个封面设计署名“尺棰”,同时徽音又以尺棰为笔名,翻译奥司克·王尔德的散文诗《夜莺与玫瑰》,在同一增刊上发表。《晨报》的前身为《晨钟报》,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党(后改为宪法研究会)的机关报。一般以为,林徽音是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作品,实未确。“尺棰”的笔名取自《庄子·天下》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用无限的追求激励自己,还是别有他义,颇耐人寻味。
图7 1923年20岁时应邀设计的《晨报五周年增刊》封面
是年,思成毕业于清华学校,原计划当年即赴美深造,因车祸未能成行。徽音毕业于培华女子中学,考取半官费留学。思成在徽音的影响和推动下,立志学建筑。
是年,新月同人已有一些小型家庭聚餐会,但是还没有成立新月社。相传1923年已有新月社,实不确。
1924年 21岁
春,新月社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挂牌正式成立,称新月俱乐部。林长民携徽音参加俱乐部成立大会并祝贺。
图8 1924年春,徽音、思成等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新月社院内
(前排左起思成、温源宁、徽音,后排左起王孟亮、王孟瑜)
印度诗哲泰戈尔应梁启超、林长民等人之邀访华,4月23日到北京。林长民、陈源、蒋百里、张彭春等去火车站欢迎,徽音穿扮成印度少女服装在宾馆候迎。
4月25日,在北海静心斋举行茶会,欢迎泰戈尔。26日,陪泰戈尔游法源寺赏丁香,有林徽音等二女士同行。27日徽音等陪泰戈尔游御花园,会见溥仪和郑孝胥。28日,请泰戈尔在先农坛内的雩坛草坪上讲演,林徽音搀扶上台,徐志摩作翻译。吴泳《天坛史话》称“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5月8日,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庆祝泰戈尔六十四岁生日,胡适、梁启超发表祝寿演说,泰戈尔致谢辞。文艺节目开始之前,由林徽音饰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的造型表示新月社的祝贺。接着由林徽音主演泰戈尔著名诗剧《契成拉》。林徽音饰公主契成拉,张歆海饰王子阿朱那,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寿神伐森塔。张彭春担任导演,梁思成担任布景。剧本未翻译,演出全用英语。5月10日《晨报》报道演出盛况,有“父女合演,空前美谈”, “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佳妙”等语。先前演剧男女不同台,此次男女同台,又是父女同演,确属空前,一时传为佳话。
图9 1924年5月,徽音等与印度诗圣泰戈尔在北京合影
(左起梁思成、陈岱孙、林长民、恩厚之、泰戈尔、林徽音、徐志摩)
泰戈尔在北京期间,林徽音与徐志摩共同度过了照顾他们最尊敬的印度诗圣戈老爹的时光,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着戏剧性和使人兴奋的公众使命,她的“一代才女”的声名,就是这时在社会上传扬开来。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徽音,老诗人本人也曾代为求情,却没有使她动心。泰戈尔为她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5月20日,徐志摩陪泰戈尔一行前往太原,徽音等到车站送别泰戈尔。徐志摩在车厢中匆忙写信给徽音,未写完车已开,十分伤感,恩厚之抢过去,收进了自己的皮包。
图10 1924年梁启超与三女思庄及林徽音一起在北京游长城
6月,与思成同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纽约,进绮色佳康奈尔大学,补习并选修课程。在绮色佳曾会见谢冰心并合影。
9月,结束康校暑期课程,与思成同往费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成就读建筑系,建筑系不收女生,徽音不得已进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1925年 22岁
1月18日,在美国留学的余上沅、闻一多、梁实秋、熊佛西、林徽音、梁思成等人组织了中华戏剧改进社,致信请国内新月社同仁参加,并提议在北大开办戏剧传习所,等条件成熟可成立北京艺术剧院。徐志摩等人十分赞同这些意见。
1月22日,驻京奉军首领郭松龄参加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称“东北国民军”,在滦州倒戈反奉,通电全国逼张作霖下野。林长民受聘于郭松龄为幕僚长。12月24日进兵白旗堡遇伏,林长民在乱军中为流弹击中,死于沈阳西南新民屯,时年五十一。徽音在美国求学得到梁启超告知的噩耗,痛不欲生。
1926年 23岁
2月2日,徐志摩作《伤双括老人》哀悼林长民,极为沉痛,生死之义尽备,刊载在2月3日《晨报》副刊上。
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结婚,由梁启超证婚,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以严师身份作训词,满座失色。第二天梁启超给子女写信谈到此事,余怒仍未息,信中附有婚礼训词全文,还特地要思成、徽音“认真读读”。
徽音自入学后发愤图强,读美术与建筑两个专业的课程。美国教师称赞菲理斯(徽音英文名)的建筑图画得“棒极了”。为此,破格特聘她为建筑系兼职助教。因业绩突出,旋又聘为兼职讲师,直到毕业。
是年,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戏剧社,社员名单中有林徽音,列为“待征同意者”。
1927年 24岁
1月12日,胡适到纽约。2月4日去哥伦比亚大学作讲演,并完成取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2月6日,徽音致函胡适,代表宾大新创立的教育会,邀请胡适前来讲演。2月11日胡适讲演,15日又致函胡适,表示谢意。信中称到美国是“精神充军”,她思念祖国,“梦想常绕琼塔雪池。”还请凌叔华送她几张北京雪池老房子的照片。
图11 1927年徽音与中国部分留美学生在纽约合影
(前排左梁思成、右陈植,二排左林徽音)
9月,结束宾大学业,获美术学士学位。与思成同在费城保罗·葛列特建筑事务所实习,之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六个月。思成以硕士学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图12 1927年2月林徽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美术学士学位
12月18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思成、徽音的婚事“行文定礼”。
1928年 25岁
3月10日《新月》创刊号出版,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
3月21日,徽音与思成到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梁启超托长女思顺和女婿周希哲帮助料理,希哲在温哥华任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婚礼选在3月21日,为宋代著名建筑家《营造法式》作者李明仲碑上的唯一日期。婚礼在总领事馆中举行,徽音不愿穿西方式白婚纱,自己设计带东方色彩的结婚礼服,引起当地新闻界很大兴趣。婚后旅游欧洲度蜜月,参观古代和现代建筑,到过英国、德国、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经西伯利亚乘火车回国。7月6日到西班牙古城格拉纳达,要去瞻仰阿尔罕布拉宫。开往阿尔罕布拉的末班旅游车已经发出,二人不想再等一天,便雇一辆马车飞驰而去,赶到时天色已黄昏,就要闭宫门了,他们急得满头大汗,请求让他们参观一下,管理人员非常感动,陪他们参观游览,进入著名的石榴院狮子院时,月亮已高高挂起,月光下的麻花柱廊加强了狮子院的神秘气氛,极为迷人,徽音后来写了一篇幽美的散文《贡纳达之夜》。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可惜至今还没有找到。
图13 1928年3月思成与徽音在渥太华结婚,徽音穿自己设计的东方色彩结婚礼服
图14 1928年4月徽音、思成在罗马参观西方古建筑
7月中在西班牙京城马德里,接到高惜冰电报,请思成、徽音回国后组建东北大学建筑系。8月13日二人回国。思成遂即去沈阳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徽音一度返福州探亲,福州私立政法专科学校同人设宴欢迎该校创办人林长民之女回国。这期间又应福州乌石山第一中学之情,讲演《建筑与文学》,应仓前山英华中学之请,讲演《园林建筑》。随后到东北大学任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第一位女教授。在东北大学先后教过建筑设计、美术、雕饰史和专业英语等课程,深受好评和学生们的爱戴。
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思成与徽音赶回北平。12月10金岳霖为徐志摩召集新旧侣友欢宴。晚上丁在君邀请张彭春及思成夫妇便宴。
1929年 26岁
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思成、徽音料理丧事,并为设计墓碑。
8月,徽音从沈阳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再冰,用以纪念祖父饮冰老人的雅号。
是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悬赏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音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思成在东北大学从事教学的同时,又与陈植、童寯、蔡方荫等以梁陈童蔡建筑事务所的名义,从事若干设计,徽音协助设计。又协助思成测绘北陵建筑,据说还为某官员设计了一座小型园林。相传黄旗屯吉林总站火车站为徽音设计,查不确。
图15 1929年徽音、思成测绘沈阳北陵,开始研究古建筑还在加入营造学社之前
图16 1929年张学良悬赏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徽音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1930年 27岁
1月,朱启钤组织中国营造学社,后来思成、徽音为第一批社员。
3月,东北大学工学院与理学院合并,并院后对建筑系支持不力,无法工作,思成愤然辞职。理工学院孙院长派人请回,保证支持,改善教学条件,思成复职并讲话,学生极为感动。
是年与梁思成、陈植、童寯合作设计吉林大学建筑组群,又与思成合作设计锦州交通大学建筑组群。
1931年 28岁
1月20日,《诗刊》创刊号问世,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以诗会友,继承北京《晨报》副刊、《诗镌》的精神。
寒假期间,思成、徽音回北平,与梁思永夫妇同住东直门。2月中,徽音陪人到协和医院,被自己的大夫拉去检验,确诊为肺病,“已深到危险地步”,只有立即停止劳动,到山上静养,孩子、丈夫、朋友、书,一切隔绝。思成和朋友都极为发愁,徽音舍不得孩子,大夫又绝对不让。情状十分可怜,徐志摩发出“人生到此天道宁论”的喟叹。3月,徽音到香山养病,借住熊希龄的双清别墅。3月7日,徐志摩致陆小曼信,说这次与徽音相见,因外有浮言,格外谨慎。如今徽音偕母挈子,远在香山,音信隔绝,至多等天好时与老金、奚若等去看她一次。5月15日,徐志摩与张歆海夫妇、张奚若夫妇到香山看望徽音。6月12日,徐志摩、罗隆基会同沈从文、凌叔华到香山看望慰问。
香山养病期间,徽音情绪纷纭联翩,这一年先后写有数篇诗作。4月20日在《诗刊》第二期上发表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并用“尺棰”旧笔名在同期《诗刊》上发表诗作《仍然》和《那一晚》。接着又在《诗刊》第三期上发表《笑》、《情愿》、《深夜里听到琴声》、《一首桃花》等诗作。5月写成诗作《激昂》,发表在丁玲主编的《北斗》创刊号上。6月写成第一个短篇小说《窘》,刊载在《新月》三卷九期上。这一年是徽音文学创作第一个丰收之年,她的诗作一发表,就引起很大反响,三期《诗刊·叙言》上说,“林徽音陈梦家卞之琳的抒情诗各施展清新的韵味。”是年9月,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已收进刚发表不久的《笑》、《情愿》、《深夜里听到琴声》和《一首桃花》四首诗。《笑》一诗一直被公认是一首难得的好诗,“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久久被人传颂。后来闻一多的《新诗选》也选了徽音早期的诗。她的第一篇小说《窘》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小说中第一次涉及“代沟”的问题。
5月,《诗刊》第三期上发表卞之琳一些诗作和译诗,徽音同期发表《一首桃花》,因为同在《诗刊》上发表新诗,徽音邀请了当时尚不相识的后起青年诗人卞之琳到自己家里会面,从此结成终生友谊。
6月,思成接受朱启钤之聘回到北平,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部主任,开始工作,后为法式部主任。6月25日梁家又在北总布胡同3号定居。徽音在营造学社先任参校,后任校理,既是营造学社唯一女社员,又是唯一担任实际工作的女职员。此后多次参加营造学社组织的中国古代建筑实地调查工作,与梁思成合写调查报告多篇,还帮助思成干了许多“力气活”,把帮助丈夫事业成功放在第一位,人们称赞她是“无名英雄”。同时还单独写了一些建筑论文和文章。徽音写的文章用诗人的眼光和文学家的语言,乃别开生面。中国建筑史学科由梁思成奠定创立、恳荒开辟,经常到野外调查测绘,工作十分艰苦。《庄子》云:“登高履险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徽音出身名门,又是千金闺秀,还是多病羸弱之身,却能和男人工匠一样登高履险,爬梁上房,她的要强和毅力惊人,今世仅有。
7月7日,徐志摩陪思成等人去香山看徽音,回到胡适家里,作诗《你去》。金岳霖看见,称赞是好诗。徐志摩并有一信致徽音,还怕思成着凉,保荐他喝一大碗姜糖汤。
7月30日谢冰心写了《我劝你》一诗,渲染浮言,伤人感情,9月20日在《北斗》创刊号上发表,造成两家不快,不再说话。丁玲(属名T·L)也跟着发表一诗,说些怪话。冰心后来又发表了《我们太太的客厅》。
8月15日出版的南京《文艺月刊》二卷八期发表为沈从文小说《神巫之爱》所绘插图《祈福》,副题《神巫之爱之一幕》,署名梁林徽音。
图17 徽音为沈从文小说《神巫之爱》所作插图
10月,自香山回到城里寓所。10月8日,徐志摩与袁守和、温源宁在北平图书馆大请客,思成、徽音夫妇和一大群名人出席。
11月10日,徽音与徐志摩等人一道参加欢迎来参加太平洋会议的柏雷博士的茶会,柏雷为曼斯菲尔德的姐夫。11月11日,徐志摩离北平南下,徽音致函胡适,说志摩走时嘱购绣货赠柏雷夫妇,请胡适带去。
11月19日,徽音在协和小礼堂用英语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徐志摩为来听徽音这一重要学术演讲,从南京乘载货飞机北上,因雨雾飞机误触济南附近党家庄开山,不幸身亡。
11月22日,徽音、思成得悉徐志摩坠亡,即以铁树白花连夜擒泪编制小花圈,寄托哀思。思成与金岳霖、张奚若等赶到济南,在齐鲁大学会同乘夜车赶到的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等人,一起到福缘庵处理后事。思成还悄悄捡起飞机残骸的一小块木板,放进提包,那是徽音的再三叮嘱。济南一行回来后,由徽音、思成主持,为徐志摩举行追悼会。12月7日,北平《晨报》出哀悼志摩专号,徽音写的《悼志摩》,刊载在头条位置上。
1932年 29岁
元旦,致胡适函,交涉凌叔华手中保存的徐志摩“八宝箱”遗稿问题。是日夜,再致胡适,继续交涉和说明徐志摩遗稿英文日记事。胡适同情和支持徽音,凌叔华也不相让。
3月,第一篇建筑学学术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是为我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
5月间,致胡适函,说她自己“觉得甚病,不大动得了,后来赶了几日夜两三处工程图案,愈弄得人困马乏。”所说“两三处工程”,今知有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改造室内外装修及彩画工程一处,为1932年所作,余不详。或传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及地质馆也是本年设计,但无确证。
图18 仁立地毯公司店面
6月,又住香山双清别墅养病,不少朋友陆续前去看望。
夏,写诗《别丢掉》, 10月1日写诗《雨后天》。二诗存置四年,1936年3月15日一同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7月15日写成《莲灯》、《中夜钟声》,发表于是年十二月《新月》四卷七期。
8月,子从诫生,取名是为纪念宋代大建筑学家李明仲。李诚字明仲,名与字义有连属,北宋文献皆作李诚,后世或误作诫。但是清代以来一般多误认为是李诫。
12月,与思成共同署名的《平郊建筑杂录》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三卷四期,这是一篇用文学语言和散文诗一样的笔调写成的建筑考察记。“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争辩……但是经过大匠之手艺,年代之蹉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徽音认为艺术的本体绝对不是外在的美的形式,而是那形式中含有的撞击人心的力量。平郊建筑的考察唤起了徽音特殊的审美感觉、审美情绪。她在这篇文章中还满怀激情的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把建筑欣赏及建筑评论,升华到建筑美学的高度。“建筑意”的提出一直受到后世的推赏。
是年,结识在北平求学的美国人费正清、费慰梅,此后费正清、费慰梅与思成、徽音结成终生友谊,感情甚深,慰梅与徽音感情尤深。他们帮助费正清夫妇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抗战艰难年代,得费氏夫妇的帮助不少。徽音、思成和正清卒后,费慰梅写成《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还是那样一往情深,书中扉页题词“献给我们的子孙和他们的孩子。”费慰梅还希望这种跨国家庭的友好情谊,一代一代传下去。
图19 1933年徽音、思成与费慰梅在北平
1933年 30岁
6月, 《新月》终刊,出刊四卷七号,共43期。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之后,梁实秋、潘光旦、叶公超、罗隆基、胡适、余上沅、邵洵美等先后作过编辑。
9月4日,与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及一位仆人前往大同,6日到达,考察上、下华严寺,7日赴云冈石窟考察,9日返大同考察善化寺,9日晚徽音返北平。梁、刘、莫等去应县考察佛宫寺木塔。思成写信说:“你走后我们大感工作不灵,大家都用愉快的意思回忆和你各处同作的畅顺,悔惜你走得太早。"
图20 1933年与梁思成、刘敦桢等赴云冈考察途中
(左起莫宗江、林徽音、刘敦桢。照片为梁思成摄)
9月23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徽音在首刊第一期上发表《惟其是脆嫩》,虽然排在第二条位置,仍可看出副刊的重视(头条位置发表岂明《猪鹿狸》,岂明即周作人,为文坛老宿当时受人敬重,后来才走进昏暗),具有发刊词的性质。文章的宗旨是鼓励创作,呼唤精品,号召大家扶植爱护刊物,她说“文艺绝不是蓬勃丛生的野草。”此后她一直关心和支持这个副刊,每期必读,还常发表一些独到的看法,帮助改进提高。
9月27日,诗《微光》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二期上发表。“街上没有光,没有灯,店廊上一角挂着有一盏。”写的正是大同。徽音的诗不都是抒发个人情绪感受,描写社会自此始。
10月17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建筑散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描述思成考察应具木塔的前前后后。应县木塔使思成朝思暮想入痴入迷,文章称思成的古建筑考察是作侦探,这一比喻最具妙理,亦最有神趣。
11月1日,与梁思成、莫宗江去正定作补充调查。结束工作后,徽音返回北平,梁、莫到赵县调查赵州桥,致沈从文信说他是“在平汉线边沿吃尘沙。"
图21 1933年梁思成等再赴正定考察,林徽音在开元寺钟楼梁架上
11月1日,萧乾第一个短篇小说《蚕》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徽音赏识作者的才力,喜欢这篇小说。小说以福州为背景,使她尤感亲切。遂致函沈从文,邀请萧乾星期六到她家中会面吃茶。
11日会见萧乾,是日晚,思成自赵县回到家中。萧乾后来回忆说,《蚕》发表后他“受到一个人的鼓励,我很感激这个人,她就是林徽音。”又说“那次茶会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那么一鞭。”萧乾敬重徽音如恩师。
11月初写出《秋天这秋天》, 11月18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致沈从文函说的“听听风,知道枫叶又凋零得不堪只想哭,昨天哭出的几行勉强叫它做诗”,即是此诗。函中还说有关于云冈的现状是她正在写的一个短篇。
12月,与梁思成、刘敦桢合写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三、四期合刊上发表。
1934年 31岁
1月,梁思成撰成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徽音为该书撰写第一章《绪论》,并帮助作全书的校核补充。6月,该书由中国营造学社初版发行,盒装,京城印书局印行。此书1941年再版,图版部分20世纪50年代初又曾在清华大学单独印行。
李健吾的论文《包法利夫人》在郑振铎、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上发表,引起文艺界的注意。徽音写一封长信,约这位未晤面的青年作家,到她家面谈,给予热情的鼓励,与李健吾亦结成终生友谊。徽音喜欢奖掖后进,对卞之琳、萧乾和李健吾,都是谊兼师友,亲如姊弟。
2月2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年关》一诗。5月1日,《学文》月刊创刊,叶公超主编,只出了三期。《学文》的取名,引用《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典,表示业余性质,又像是和当时著名的《文学月刊》唱对台戏。徽音应邀为设计封面,用汉代画像石建筑和人物图案,气势恢宏典雅,寓意亦深。
图22 1934年《学文》杂志创刊,请徽音设计封面
在《学文》一卷一期上发表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李健吾当时评论称是民国二十三年好些短篇小说杰作之中的“最优美的收获”。卞之琳近年回忆,称是我国较早和最好的意识流小说。同刊同期发表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她最好的诗作之一,如副题所示,“人间四月天”是一句“爱”的赞颂,是一个最美丽的借喻。
夏,徽音与思成应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之邀到北戴河度假,费氏夫妇邀他们去汾阳峪道河避暑。营造学社原来有今秋考察赵城等地古建筑的计划,遂同意到山西度假,并作晋汾考察旅行。先住在汾阳浴道河一座旧磨房里,徽音利用初到休息和准备出游的几天时间,写出散文《窗子以外》, 9月5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深受好评,后选入西南联大编的国文课本。20世纪80年代,卞之琳又为专文介绍颇作好评。
图23 1934年林徽音、梁思成、费正清、费慰梅赴山西赵城考察古建筑途中
图24 诗意的对话,1934年夏林徽音考察山西古建筑于汾阳小相村灵岩寺
图25 徽音在山西民居窑洞屋顶上
8月25日,书信体散文《山西通信》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文章以活泼的笔调写出晋汾考察的一些小插曲,极为动人。
图26 新发现的林徽音佚文《山西通信》,排在副刊头条显眼位置
秋,在燕京大学讲演《中国的塔》,侯仁之至今记忆犹新。
11月,与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之邀前往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并往浙江宣平陶村调查延福寺,鉴定为元代建筑,又在金华天宁寺发现元代大殿。归途在吴县甪直镇调查保圣寺大殿及相传为杨惠之所作的泥塑罗汉,过南京梁忠武王墓石刻,往栖霞寺考察五代石塔。自宣平归途乘火车停靠徐志摩故乡硖石车站,情绪纷纭,促使徽音再次撰写纪念徐志摩的文章。
是年与思成一起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女生宿舍。地质馆5月15日奠基,1935年建成。一般认为女生宿舍也是本年设计,次年奠基开工。
是年,梁、林的业绩和文章引起国际上的注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系主任乔治·劳利教授来访,梁氏夫妇给他的印象极深。
1935年 32岁
年初,为避免与上海一位男性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名字相混,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徽因。《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二期(1934年12月)的社员名单仍署林徽音,五卷三期(1935年3月)列名已改为林徽因。1931年4月,《诗刊》第二期上发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署名排字误作薇音,目录上误作林薇音,随即在第三期的《诗刊叙言》上作了郑重的订正。1933年7月林微音图27 1934年设计的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立面图和建成后外观 发表《微音顿首》之二《名字的纠葛》,专门挑起两人名字的话题,嬉皮笑脸油腔滑调地说了一堆不三不四的话。林微音的文笔格调不高,据说徽音读到他一篇什么文章,叫道“哦,我的妈!”这个林微音曾化名陈代与鲁迅论战,还曾作过广州新月社的经理。徽音担心名字的误混辱没自己的清名和优雅,不愿招来更多的纠葛,更讨厌那个人的无理纠缠,才不得不改名。徽音的名字是父亲所赐,她非常喜欢。
2月,思成到曲阜勘察孔庙作修葺计划,这时徽音肺病又犯了。大夫要她卧床休息三年,她坚持要求休息六个月,请一位训练有素的护士搬到她家来住,她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并且不停止一些工作。
3月,《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畧》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上发表,署名林徽因、梁思成。3月23日,《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在天津《大公报》《艺术周刊》上发表,署名林徽因、梁思成。文章占整版篇幅,附照片十帧。徽因一再强调“精确断代”,文中对于一位画家武断大意的称天宁寺塔作“隋朝古塔”,作了严正坦率的批评。
5月1日,徽因与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奠基开工,同年建成。女生宿舍灰楼采用现代建筑形式,是我国早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建筑的成功之作,现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布局,造型简洁,比例匀称。徽因心细,考虑女生手小,楼梯扶手比一般细小,体贴入微,备受称赞。此外北大物理楼、图书馆亦同年开工,是否思成、徽因同一批设计,更待进一步考证。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为梁、林的旧友,颇敬重二人的才华。
图27 1934年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立面设计图和建成后外观
年轻有为的诗人方玮德病逝,6月1日南京出版的《文艺月刊》七卷六期刊出纪念专号,徽因发表动情的长诗《吊玮德》。
6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四期刊载林徽因、梁思成的《平郊建筑杂录》续篇,是为《大公报》上所发的《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的转载。
6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之一《钟绿》,8月11日发表《模影零篇》之二《吉公》。金岳霖称赞《吉公》有节奏地展开一个接一个的美丽情节,直到高潮到来并沉入某种遥远和崇高的境界之中。这篇小说也是六个月隐居休养即将结束的暗示。
是年春梁思成和刘敦桢等曾在天坛考察维修工程。有一张徽因与思成在天坛祈年殿屋顶上的照片,可能为本年夏天所摄,好像病后刚恢复。
图28 1935年在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7月,萧乾去天津《大公报》。
7月31日,《大公报》《小公园》副刊开始采用徽因与思成设计的刊头图案。虽然是一幅不大的刊头图案,设计却极为用心,花了三天时间。萧乾非常高兴,专门写了《关于图案》的按语,予以赞扬。此前《小公园》刊头用的是画家司徒乔的北海白塔,徽因、思成的图案是代表“纯粹中国创造艺术的最高造诣”的汉代雕饰样式。这一图案自7月29日至8月4日连用了7天,再用司徒乔图案。8月11日至17日又连用7天,8月25日至31日再连用7天,到9月1日改刊,共用了21天。
图29 1935年徽因与思成设计的天津《大公报》《小公园》副刊刊头画的第一次刊登,用汉代雕刻图案,萧乾誉为“典雅的‘犄角’"
11月21日,《大公报》被日本人下令停刊,日本人办起《亚洲民报》。徽因得知后写信给沈从文,对日人的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
12月7、8两日,南开校友会为冬赈筹款,在南开中学瑞庭礼堂公演根据17世纪法国喜剧家莫里哀《悭吝人》改编的话剧《财狂》,由张彭春导演,万家宝(曹禺)主演,特请徽因作舞台美术设计。徽因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采用立体布景,充分使用灯光不落幕,以灯光的渐入渐出代替幕帷,灯光打出天空颜色不仅有时间的差别,还配合剧情发展,收到引领观众注意舞台之效。这些做法都是戏剧演出史上的创举,引起社会轰动和一致好评。为了表现韩伯康的守财奴性格,演出之前又将布景中的建筑和家俱全部做旧。12月15日《财狂》又加演一场,演出三场场场爆满。
图30 《财狂》公演时特请徽因为作舞台设计,轰动一时
12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刊出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惨遭镇压。徽因家里成了两位小姑和她们同学进城游行的接待站和避难所。
12月16日,“一二·一六”学生游行,一位小姑的朋友被大刀队砍伤,逃到徽因家里包扎急救,不久另一位小姑在燕大读书的学生领袖思懿上了黑名单,徽因、思成将她打扮成少奶奶,护送上开往汉口的火车,约定平安到达即发来电报以为暗号,一家焦急地等了三天,终于接到一个“恭贺弄璋之喜”的电报,不禁大笑。儿子从诫此时已经三周岁了。
是年,同父异母弟弟林恒来北平读书,住在徽因家里,母亲心里不能平衡,很不高兴,徽因夹在当中。“一二·九”学生运动,林恒被毒打,一度失踪。
是年,徽因应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之聘,讲授《英国文学》,深受学生欢迎。
是年,因养病未能随思成外出调查古建筑。养病期间极力捕捉构成她许多当前情绪的那些消逝的梦想、感情和见解。散文《一片阳光》描写一种情绪的旅行,追忆六岁时候欣赏阳光的情绪,“时间经过二十多年。”文章开头说“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驰起来。”即指春天生病休假,因可考知为本年春初所作,后来到1946年才发表。
是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已暴露明显,时局日益紧张。思成、徽因感到时间紧迫,要赶在侵略者大举入侵以前,把华北地区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惟恐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在敌人的炮火中化为灰烬。思成说,我们能在华北工作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在我们被阻止这样做之前,我们决定要在这个地区全力以赴。
是年,因为日军大举入侵在即,徽因、思成一家曾收拾行装,准备内迁。
1936年 33岁
新年,作散文《蛛丝与梅花》, 2月2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末署“新年漫记”。
1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诗《深笑》。2月14日该刊又发表诗《风筝》。
3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徽因为《大公报》出版小说选而写的《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大公报》的《文艺丛刊小说选》请徽因负责编选,共选出沈丛文、张天翼、杨振声、李健吾、老舍、沙汀、芦焚、凌叔华、蹇先艾、萧乾等二十四位作家的三十篇作品。请徽因为编当代小说选,表明她在当时的文坛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月,又为《大公报》编排了《文艺丛刊小说选》的发行公告。此书最为畅销,初版半月内即行售罄。
图31 1936年主持选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别丢掉》、《雨后天》,二诗作于1932年。22日同刊又发表诗《记忆》。
年初,沈从文陷入感情纠葛,到徽因那里寻求宽慰。她像老大姐和心理医生一样,一再给沈从文写信谈心开导,耐心地给他讲人生的意义、人性的重要和情感的体验,后来给费慰梅写信还谈起了这件事情。
4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中国建筑展览会,思成出席并作讲演。这时美国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克拉伦斯·斯坦因和他迷人的夫人著名女演员爱琳娜·麦克马洪来到北平专访思成、徽因,徽因陪他们到颐和园去并在后山赏花,登上了景福阁,游览了谐趣园。次年发表的《去春》一诗说“不过是去年的春天,花香,/红白的相间着一条小曲径”, “人去时,孔雀绿的园门,白丁香花,/相伴着动人的细致。”就是追写这时的情思。
4月1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静院》一诗。
5月3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无题》, 17日发表《剔空的菩提叶》。
5月,徽因率营造学社助理刘致平和研究生麦俨曾测绘北海静心斋。
图32 徽因率刘致平、麦俨曾等测绘的北海静心斋
5月28日,与思成抵洛阳,会同刘敦祯等考察龙门石窟,工作4天。徽因记录佛像及雕饰,梁思成、刘敦祯记录建筑特征和编号,陈明达摄影。结束龙门调查之后,徽因与思成到开封调查铁塔、繁塔和龙亭。之后又去济南会同麦俨曾,自济南赴山东历城、临淄、益都、潍县、长清、泰安、慈阳、济宁、邹县、滕县等11个县。古建筑多在穷乡僻壤,不少地方还得步行。调查虽然艰苦,却也活跃了生命和思想,这期间还写了不少诗作。
图33 1936年思成、徽因在山东考察中
图34 1936年在山东测绘滋阳兴隆寺塔
注明是1936年夏天写作的诗篇有《昼梦》、《八月的忧愁》、《暝思》,载在《大公报》《文艺副刊》8月13日、9月30日和12月13日。组诗《空想(外四章)》中的《藤花前》,副题作“独过静心斋”,是夏天测绘静心斋时所作;《旅途中》尾注“暑中在山东乡间步行,二十五年夏”,是夏天在山东乡间调查古建筑时所作。《黄昏过泰山》刊载在7月1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虽未注明写作时间,无疑也正是夏天在山东调查时所作。
6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模影零篇》之三《文珍》,是为小说创作的又一佳作。
6月中,与思成在山东十县考察,在益都致小姑思庄信,告诉旅途经过和苦辛,对古建筑的被毁发出失望的慨叹。
7月19日,刘荣恩发表《评〈现代中国诗选〉》,批评该书没有选收刘梦苇、方玮德、林徽因、汪静之、李金发、梁宗岱、饶孟侃等人的诗,替林徽因等人鸣不平。《现代中国诗选》为艾克登、陈世襄选编选译,艾克登自己也承认有些诗不能翻译。徽因诗的灵动深奥和独特的魅力,实在很难翻译。
8月30日,《大公报》《文艺副刊》诗专号发表重要论文《究竟怎么一回事》,现身说法,畅论作诗的奥秘,是一篇极好的文论。
9月,作《九·一八闲走》。10月,作诗《过杨柳》,发表于《大公报》11月1日《文艺副刊》。
10月10日天津《大公报》《国庆特刊》发表散文《唐缶小瓮》。
12月,《空想(外四章)》(包括《空想》《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独过静心斋》《旅途中》等五首),发表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戴望舒等人主编的《新诗》第三期上。邵燕祥认为《一串疯话》与《你来了》格调相近,约畧亦是同时所作。
本年秋冬所作的诗篇还有《山中》,尾注“廿五年秋”, 《静坐》尾注“二十五年冬十一月”。此外《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和《时间》三诗,根据诗中的季相特征和1937年春天发表的下限,也不难推断是本年秋冬所作。
《大公报》为扩大副刊影响,本年进行两项活动,一是请徽因编辑《文艺丛刊小说选》,一是设立一年一度的文艺奖金,奖给一至三人。裁判委员主要请平沪两地与《大公报》《文艺副刊》关系密切的著名作家担任,有朱自清、杨振声、朱光潜、叶圣淘、沈从文、巴金、李健吾等,徽因亦名列评委之中。
是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请知名作家各推选短篇佳作,由赵家璧编辑成书,请到徽因,徽因推选萧乾的《矮檐》入选,这期间并写长信致萧乾,畅谈文学创作的真实问题。
徐志摩逝后,“新月”时期鼎盛的“京派”日渐衰落。胡适、杨振声等人想重振“京派”旗鼓,组织起一个八人委员会,筹办《文学杂志》,编委有杨振声、周作人、沈从文、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等,朱光潜任主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是年,北方的诗人作家组织一个读诗会,在北海后门慈慧殿三号朱光潜家中定期集会。朱光潜、周煦良用安徽腔吟诵新旧诗,俞平伯用浙江土腔,林徽因用福建土腔朗诵。
10月,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人士发起《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提出抗日救亡八项要求。徽因为文艺界发起人之一,思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发起人之一,在宣言上签名。
1937年 34岁
1月,《新诗》第四期刊出《红叶里的信念》。1月2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诗《山中》。31日,发表诗《静坐》。
3月,诗《十月独行》《时间》分别刊出于是月7日、14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
《新诗》第四期起预告将出版林徽因诗集,题未定。第五期、第六期再作预告,称林徽因诗集在编辑中。后来因为“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入侵,林徽因诗集被打断。
4月,《古城春景》发表在《新诗》第七期。《模影零篇》之四《绣绣》刊出于《大公报》4月18日《文艺副刊》。
5月1日,《文学杂志》创刊号出版。请徽因设计杂志封面,封面简洁优雅大方爽朗,正中为双鱼抱笔图案又非常活泼。仔细寻绎,双鱼图案还是用的《庄子·秋水》的典。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辩论,庄子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双鱼抱笔图案用这个典故借谕文学创作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自己知道创作的感受,还要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这个封面没有鲜艳刺目的花纹,几根大方雅致的线条,与典雅的仿宋体字,代表一种清新、踏实、认真的特色。《文学杂志》刊行后深受文艺界和读者的好评,商务印书馆甚至想用《文学杂志》代替《小说月报》。
图35 《文学杂志》创刊请徽因设计封面
自《文学杂志》创刊号起,陆续刊出徽因四幕剧《梅真同他们》,一卷一期刊出第一幕。6月1日,一卷二期连载《梅真同他们》第二幕。7月1日,一卷三期连载《梅真同他们第三幕》。
5月16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诗《前后》。
5月,思成应顾祝同之邀到西安作小雁塔维修计划,同时设计西安碑林工程,徽因偕行。他们一同调查西安建筑,还到附近长安、临潼、户县调查,又到北部耀县、澄城、韩城、朝邑四县考察,徽因协同测绘药王庙石窟。徽因、思成一直向往敦煌,思成说一步一个头也要叩到敦煌去。这次原本计划自西安西行,经兰州赴敦煌,因时局紧张,陕西、甘肃设卡,必须有军部的通行证,致使预计的敦煌考察未能实现,引为终生憾事,徽因怅望敦煌方向,无限感慨。
图36 1937年徽因在测绘陕西耀县药王庙
6月,徽因与思成从朝邑取道潼关返回北平,立即带上莫宗江、纪玉堂一起奔赴五台山寻找佛光寺。日本人断言,中国不可能存在唐代木构建筑,中国人要看唐代木构,只能到奈良去,思成则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木构建筑。他最初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时,注意到61窟的宋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大佛光之寺,又在《清凉山志》中读到了佛光寺的记载,经过思考分析,判定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台怀中心地区,而是远在台外,可能因为交通不便,香客不多,寺僧贫苦,无力重修,反而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遂决定前去作艰难的寻找。
去五台山寻找佛光寺,先要经过太原。前往太原的途中,乘火车过榆次,徽因在车厢里无意之中看到榆次东南源涡镇雨花宫大殿,从历年考察的经验,虽一掠而过,也能断定是宋代建筑,有不可放过的价值。到达太原,在等待办理手续的时间,两次又回程专门到榆次,测绘拍照考察雨花宫,认定是北宋早期建筑,而且结构最为单纯简练,干净利落,极为难得。因为修筑铁路,不知保护文物,毁去山门,只剩下这一座殿堂,全无掩蔽的面对着正太铁路。榆次雨花宫是一个重大发现,后来徽因、思成指导莫宗江写成《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一文。
图37 1937年徽因坐火车时发现的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思成、徽因自太原北趋南台外围,骑骡子进山,山路崎岖危险,不易通行之处,只好卸下装备,牵牲口前行。这样走了两天,第二天黄昏才到了豆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国内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建筑,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大殿。不仅是木构本身,大殿中还保存着唐代塑像、唐代壁画和唐人墨书题记,大殿外还有唐幢两座,都是重要的国宝。梁上的唐人墨书题记是徽因发现迹象,一点一点擦洗,费了三天时间才辨识出来。佛光寺工作完毕从到台怀诸寺,又到繁山寺、代县调查,这才从报纸上得知卢沟桥事变,战争爆发已经五天了。
图38 1937年思成、徽因骑骡子进山寻找五台山佛光寺
图39 思成、徽因一起寻找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
图40 徽因在佛光寺大殿唐代佛像中
7月中,到家以后随即给在北戴河度假的九岁女儿写信,告诉她五台山之行的经过,并进行爱国教育,说父母愿意抗战打仗,“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叫她“不怕打仗,不怕日本。"
8月1日,《文学杂志》一卷四期发表诗《去春》。这一期的《编者后记》云 “林徽因女士去山西旅行,《梅真同他们》的第四幕稿未能按时寄到,只好暂停一期,待下期补登。”由于日军大举入侵,占领北平,《文学杂志》出到一卷四期被迫停刊。徽因全家也在是年8月,逃出被占领的北平。剧作《梅真同他们》被日本侵略打断,梅真出走以后,也成了一个永久的悬念。思成写成的《应县佛宫寺木塔调查报告》和《太原晋祠古建筑调查报告》已送印刷厂,也因战争爆发,印刷厂被迫停业而迷失。
1936年《大公报》举办小说评奖,原定每年都要评选。编辑《文艺丛刊小说选》既然称作“文艺丛刊”,一本“小说选”何谈丛刊?显然下一步还要接续编辑《文艺丛刊诗选》《散文选》之类,也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而给打断了。
8月,营造学社被迫解散,徽因、思成一家逃离开已经论陷的北平,与清华、北大的教授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等向后方转移。临走时不忍心抛下端升太太、公超太太,还要冒险去北城看望沈从文太太张兆和。徽因说她恨不得把留下的太太孩子“挤(揹?)在一块走出到天津再说。”他们带着行李、孩子,牵着老母,由天津到长沙上下舟车十六次,进出旅店十二次,就为的是“回到自己的后方。" 10月1日,到达长沙,不久,住所被日寇飞机炸毁,全家仅以身免,不得不分散借住到朋友家,等待政府对营造学社做出安置。滞留一个月后,决定让他们随西南联大一起转移到昆明,12月8日才挤上开往昆明的汽车。12月9日,经官庄到达沈从文的家乡沅陵,下车看望了从文受伤的三弟。到达湘黔边界的晃县,汽车被征军用,旅客停下等车,雨雪交加,徽因又染上肺炎,高烧四十度,旅途中这次重病对她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样困难的旅行,历经39天,才到了昆明。
这段期间,由于日寇侵入,她们成了难民,徽因感慨万千,她埋怨政府无能,未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共赴国难。她自己则时时挂虑着前线战士的寒冷和死活,担心华北前线的防御,甚至“真想在山西随军。”陇海前线的激战更使她兴奋,“整个心都像在那上面滚。"
1938年 35岁
1月15日,全家到达昆明,曾短期借住前市长的巡津街住宅。他们整天宣言愿意义务替政府或其他公共机关效力,还是没有人找他们做任何事。
春,为了对付昆明的高价房租,一星期来往爬四次山坡跑老远的路到云南大学教六点钟的补习英语。一个月净得四十余元法币,而物价飞涨,买了一把皮尺就花了23元。为了起码的生活,他们不得不为一些富人和奸商设计房子,报酬很不稳定。思成患了严重的脊椎关节炎和肌肉 痉挛,被迫卧床六个月。营造学社成员除思成、徽因外,又有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辗转到昆明。3月,刘敦桢由新宁过广西经越南至昆明。思成主持成立古建筑考察工作站,周贻春代理营造学社董事长,中华文化基金会拨一小笔款项可供明年的经费之用。营造学社的重建一直存在于思成的决心之中,又因刘敦桢的到来,周贻春等人的支持,政府这才同意恢复,于是在巡街“止园”,即前市长住宅的前院恢复起营造学社。10月起刘敦桢等对昆明城内外以及云南西北大理、丽江等地古建筑进行调查。
图41 1938年思成、徽因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辗转逃难到昆明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前排梁再冰、梁从诫)
营造学社恢复起步后,缺乏图书资料,无法开展工作,只好与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协商,借用他们的图书资料。史语所为躲避敌机轰炸,疏散到昆明郊区龙泉镇龙头村。8月,营造学社跟着迁到龙泉镇麦地村,租了村里的尼姑庵兴国庵做工作室。庵里住不下,徽因、思成自己设计,雇人在龙头村建造土坯住房。
8月,西南联大聘请思成夫妇为校舍基建顾问,探讨用当地廉价材料建造临时校舍。是年,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院落式女生宿舍映秋院,用土坯等当地廉价材料。
昆明物资匮乏,但是天气很好,太阳明媚,徽因说有些地方很像意大利。为此她曾写过《三月的昆明》等诗作。
由于生活艰难,再也雇不起保姆,徽因自己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累得要命。
1939年 36岁
1月1日,钱端升在昆明西南联大主编《今日评论》周刊创刊。2月5日,《今日评论》一卷六期上,徽因发表散文《彼此》,描写抗战时期爱国知识分子患难同味、生活艰难,但是意志坚强,充满着爱国的信念。文中说她认得有个人,他感到在这个时候,“他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着血死去,他都感到荣耀。”其实她自己和思成也都正是这样,大家都是“彼此彼此”,都是用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彼此》是一篇抗战文学的杰作。
6月28日,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她署名灰因的诗作《除夕看花》: “除夕的花已不是花”, “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人心头上牵挂。”孙毓棠说,“叫一个写读个人抒情诗的人骤然一变而改为写读抗战诗”, “起首总不容易。”抗战的热血一直在徽因心中沸腾,后来的抗战诗《哭三弟恒》也是这样一种感情支配而写出来的。昆明时期她写诗不多,还有《茶铺》、《小楼》等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
9月,思成带领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等人赴川康地区调查古建筑。原来准备8月27日出发,思成左足擦破感染,决定缓发,乘飞机至重庆与刘敦桢等人会合。此行调查37个县,古建筑及崖墓石窟等730处。
是年,徽因监督建筑她们自己设计的龙头村土坯住宅。老舍去龙头村时,梁宅尚未竣工。
1940年 37岁
2月,思成外出考察六个月后归来,徽因新建的住宅已落成。钱端升也在附近盖了土坯住宅。
卞之琳在四川大学任教,因为去过延安和华北八路军抗日前线,川大不再续聘,转往昆明西南联大任外文系讲师,到昆明后专程来看望徽因,在她家住一宿,多有交谈。卞之琳写的抗日小说《红裤子》,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徽因曾致函费慰梅,推荐卞之琳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11月,叶公超到上海,被日本人抓去投进监狱遭受毒打,叶公超太太还在昆明,徽因和思成把她送往香港。叶公超后被释放,但仍在监视之下,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
11月,昆明遭日机轰炸,徽因一家随营造学社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移到四川宜宾附近的南溪县李庄。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和外婆,于11月底乘卡车离开昆明。车上31个人,从七十岁老人到襁褓中的婴儿,冬天越过大山,旅行两个星期才到达目的地,临走那天思成忽然发烧,只好留下,三个星期后才到达。到李庄后不久,由于旅途劳顿和严冬气候不适徽因肺病复发,病情严重卧床不起,从此之后,一直是病废之人,不曾恢复元气。
1941年 38岁
3月14日,三弟林恒在一次对日空战中阵亡。思成到成都料理他的后事,4月14日才到家,发现徽因病得比信里说的要厉害得多,但是她勇敢地面对了这一悲惨的消息。前此,在长沙至昆明的途中,汽车抛锚晃县发病的时候,徽因结识一批年青的空军学员,在昆明这些青年把她当作亲人,到战争结束,她认识的八名飞行员,全部战死,无一幸免。每次死难,遗物送到她家,她都要大哭一场。
思成继续营造学社研究工作的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徽因在病榻上阅读《二十四史》中的有关建筑部分,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进行资料准备。思成忙于李庄和重庆之间申请经费的小跑,病中的徽因管理家务,实际上还得管着营造学社这个大家庭的事务,金岳霖戏称思成是火车站,徽因是站长。老金又说,这时她全身都浸泡在汉朝里了,她非常勤奋地熟识了汉代人物,帝王和王后,将军和大臣,还把他们的习惯,服装、建筑,甚至脾气秉性都联系在一起。她甚至还想用英文写一部历史小说《汉武帝传》。她本来就非常喜爱汉代石刻和浮雕,向往汉代建筑的气势恢宏,甚至认为汉代人的绘画本领更要大。自己的老国家走向衰弱,强敌入侵,他倾心汉代,正是希望国家强盛。
6月30日,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偕罗莘田、郑毅生等到李庄专来看望徽因,思成当时在重庆,徽因缠绵病榻已经半年多。脸色憔悴,声音喑哑,可是还像好时候一样健谈。说起她弟弟在成都殉国,又兴奋又感伤。7月5日,梅贻琦、罗常培一行下山后又再去李庄,看望和安慰徽因。
图42 1941年徽因卧病在四川南溪李庄家中
11月,思成已开始着手他设想中的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国民政府这才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 39岁
春,病中写诗《一天》。徽因写信给费慰梅,说她们家贫困到极点,自己的病得不到治疗,又雇不起女保姆,每天还得忙于洒扫庭院做苦工,采购做饭收拾洗涮,她自己说每天“浑身痛着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 《一天》诗云:“黄昏黯然,无言的走开,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朋友也替她抱怨,说她已没有什么时间可以浪费,只有浪费掉她的生命的危险。
4月18日,傅斯年给朱家骅、翁文颢写信,叙述思成、思永兄弟在李庄的贫困危苦之状,徽因患肺病已卧床两年,思永亦患上肺病甚重。请他们帮助呼吁政府当局给予救助,特批一笔救助款项。信中称思成兄弟都是难得的贤士,亦是国际知名的学人,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恐无救助,就要出事。朱家骅在病中,翁文灏拟了长篇报告。傅斯年的呼吁起了作用,并未告诉思成、思永知道,请到了一笔款项之后,收条也是傅斯年代写。
大约在8、9月间,徽因得知此事经过,“大吃一惊”, “半天作奇异感。”当时思成不在家,徽因写信给傅斯年,深表感谢。傅斯年给朱家骅、翁文灏的信中称赞思成“研究中国建筑,举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信中还称赞徽因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为此徽因回信说“一言之誉”使她“疚心疾首,夙夜愁痛”。
受到这次救助以后,徽因得以治病买药和营养品,家庭状况也有了改善。思成给费正清写信说,他可以按时上班,徽因操持家务也不那么吃力了,体重也增加了八磅半。
9月,费正清作为战时美国驻华情报协调处主任,飞到昆明,再到重庆。9月末,费正清到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招待所看望思成,思成又是在重庆跑经费。
11月中,费正清到李庄重访徽因、思成。
是年,思成全力以赴写作《中国建筑史》,病中的徽因也在全力以赴地帮助他,1954年思成在《中国建筑史》油印本《前言》中说:“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部都经过她校阅补充。”徽因致费慰梅信说,“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地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宋、辽、金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这两件事,我曾在思成忙着其他部分写作的时候,高兴地和自愿地替他干过。"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的宋、辽、金建筑和都城等四节,全是徽因执笔。保存下来的稿本中这几节的注释部分,还是徽因亲笔所书,毛笔蝇头小楷,极为工整,又洒脱娟秀,颇有王羲之笔意,表明她自幼是热爱王书,下功夫临过王帖。
1943年 40岁
图43 1943年缠绵在南溪李庄病床上
春,《中国建筑史》即将写成。思成说,这部建筑史“是试图把我和中国营造学社其他成员过去十二年中搜集到的材料系统化”. 1941年思成还用英文写了一篇《寻找华北古建筑》的重要文章,总结调查寻找古建筑的经历和收获,说是过去九年,营造学社每年两次派出调查小组,遍访各地以搜求古建筑遗构,每次二至三个月不等,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迄今我们已踏勘了十五省二百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已逾两千。这些调查,主要是1932年至1937年这六年中完成的,这段时间外出调查寻找古建筑,徽因只要不在生病,大都一起参加了。那种调查的艰苦,真是一言难尽,可那又是他们共同擎举的事业,他们的痛苦和欢乐混成了一片。
《中国建筑史》当时初定名《中国艺术史建筑篇》,完稿后徽因为编成卷首目录、插图目录,亲笔恭楷书写在中国营造学社稿纸上,又用色纸书写封面题签,用手写仿宋体美术字。书稿最后抄写,除卷首目录5页,插图目录7页外,又有注释两处共8页,还有第六章第二节《北宋宫殿苑囿都市》标题一行亦是徽因手笔。书写用毛笔蝇头小楷,极为工整,又洒脱娟秀,颇有王羲之笔意。表明她自幼热爱王书,可能临过王帖。元人《读李易安》诗“象管鼠鬚草书帖,就中几字胜羲之。”这是林徽因留下来的最后一批毛笔楷书真迹,极为珍贵。
图44 《中国建筑史》完稿后林徽因最后编成的卷首目录,经鉴定还是徽因亲笔所书
图45 《中国建筑史》当时定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封面色纸题签用手写仿宋体,考证为林徽因手笔
《中国建筑史》写成后,思成又想把中国建筑的图版做成黑白片子,加上中英文说明,请费正清帮助做成缩微胶片寄到美国去出版,或找到出版的资助。中文本在中国出版,英文文字稿随后出,这样两套著作就可以在战争结束之前或刚刚结束时面世。这年开始编著英文《图像中国建筑史》,思成在1946年写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撰写徽因有很大功劳。梁从诫回忆说,父亲和母亲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打字机打出草稿。梁从诫又说,英文《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部分“大部分出自母亲的手笔。"
8月,刘敦桢离开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应聘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授。徽因给费慰梅写信说,南迁以来营造学社干活的人一共只有五个。“现在刘先生一走,大家很可能作鸟兽散。”果然,刘先生走后,他的助手陈明达也到西南公路局去工作了。思成后来提起徽因的坚韧顽强,说是“在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归功于她。" 图45 《中国建筑史》初定名《中国艺术史·建筑篇》,封面色纸题签用手写仿宋体美术字 是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作为英国大使馆的战时科学参赞驻在重庆,专程到李庄看望思成和徽因,受过烤鸭子的招待。李约瑟一脸严肃,人们彼此打赌,看他在李庄会不会笑一笑,这位著名的学者在思成、徽因的陪同下终于笑出了声。他说他很高兴,梁夫人说英语还带有爱尔兰口音。
11月4日,费正清、陶孟和自重庆到李庄,访问徽因、思成,在李庄住一周。看到徽因病情严重,气候潮湿,打算把她送到甘肃,与陶孟和夫人一同治疗。她本来不愿意扔下工作离开李庄,翌年更因陶夫人不幸去世而最后作罢。
11月中,思成随费正清等到重庆。这时《中国建筑史》已写完,所用插图已由费正清帮助制成缩微胶片,效果很好。
1944年 41岁
是年写成《忧郁》《哭三弟恒》两诗。
10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复刊,印行七卷一期,由思成主编。思成说一个学术团体,不能没有刊物。抗战后期处境艰难,只能用草纸石印,照片不能制版,就一一描成单线图。这一期发表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及署名编者的《为甚么研究中国建筑》等重要文章,出版后很快罄售一空。
初冬,写成《十一月的小村》一诗。
是年冬,思成被任命为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的副主任,主任为杭立武。由思成负责编制一套沦陷区重要文物建筑的目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明它们的位置,中英文对照,并附有照片,发给当时仍在轰炸中国东部省份日军基地的美国飞行员。有一份还送达了周恩来,引起了他的注意。周恩来得知大后方还有这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仍在艰难地从事研究,尽力报效祖国,还派龚澎找费慰梅陪同,到重庆专门看望思成、徽因他们。龚澎穿着入时,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又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共产党,给徽因、思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5年 41岁
夏,费慰梅作为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来到重庆,在重庆执行副主任任务的思成迎接了她。
8月10日,日本政府接受四国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10日晚,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全城一片欢腾。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一位美国飞行员用C-47运输机把思成和费慰梅送到宜宾,再到李庄,费慰梅重访徽因,徽因止不住热泪横流。
10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印行,徽因负责主编。这一期继续刊出《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续篇。为了迎接战后大规模的住宅重建,徽因专门写了《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的长文。这一期发表费慰梅著王世襄译《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徽因在文后加了一段《编者后记》。编完这一期汇刊,徽因最后又写了《编辑后语》。这一期汇刊仍然是土纸石印,这是《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终期,徽因和思成把营造学社的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恰恰还是徽因最后为营造学社的工作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出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思成说营造学社后期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归功于她”。这样的话绝非虚誉,话语里含着很重又很实在的分量,和无限的敬佩与感激。
图46 1945年徽因主编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用草纸石印,表现着学社工作之艰苦卓绝和最后终结
冬天,徽因和思成一起到重庆来了。这是她五年来第一次离开李庄,健康还很不稳定,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上清寺中研院招待所里。能够受得住的时候,费氏夫妇陪徽因和思成看了一场戏、两场电影。12月,思成回到李庄。
12月20日,美国特使乔治·马歇尔来华到重庆。不久在美国新闻处总部举行一次招待会。所有中国政党和派别代表、无党派人士都被邀请参加,包括周恩来、冯玉祥等人,徽因也应邀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会后一位美国胸外科医生,当时在战后的重庆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的里奥·埃娄塞尔博士,为徽因检查身体,私下告知费慰梅,说她的两肺和一个肾都已感染,她的生活在几年内,也许五年,就会走到尽头。
1946年 43岁
徽因的健康不适于继续待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之中,她自己也在诅咒“可憎的重庆”、“可怕的宿舍”、“灰色的光线。”为了治理长江险滩,重庆和李庄之间的班轮停运,徽因回不去李庄。费慰梅正要到昆明去,再三研究决定冒一次健康风险,把她带到昆明去。
春,徽因到昆明,与老友张奚若夫妇、钱端升夫妇、金岳霖等相聚,借住张奚若家附近,军阀唐继尧老祖居的后山上,有一个豪华的大花园。在昆明写了《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两诗。
思成接受梅贻琦之聘,决定到清华大学主持营建系的创建工作,任教授兼系主任。先在重庆中研院招待所等了一阵之后,7月31日,全家由重庆返回北平。徽因到清华安家之后,便立即为清华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10月,思成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和建筑。
11月24日,旧作散文《一片阳光》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
1947年 44岁
1月4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发表诗作《孤岛》和《死是安慰》。
2月,思成作为中国代表,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4月,普林斯顿大学庆祝建校二百周年,举行“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思成做了他在建筑上的发现的讲演,和关于雕塑史及大足石刻的另一场讲演。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诗三首》 (《给秋天》《人生》《展缓》) 。
萧乾自英国回国,从上海飞到北平,去清华园探望徽因。
思成强调文理渗透,提倡人文建筑学,1946年拟定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课程草案,还想分出工业艺术系科,继承发扬包豪斯的传统。徽因早在小说《钟绿》中就曾提到“所谓工业艺术你可曾领教过?”这一年为了探讨实践,也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负担,徽因倡议并带头组织工艺美术设计组,接受设计任务,所得收入购买资料纸张供学生学习建筑绘图之用。
10月,在北平中央医院住院,准备做肾切除手术,身体已极度虚弱。但是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一阵情绪高涨中,她和女儿以及女儿的年轻朋友,在病中游了颐和园,“花了七万元雇了一顶全程游览的轿子直上园后的山顶。”这一次玩得很开心。
12月,手术还是做了。手术之前,给费慰梅写了诀别信:“再见,我最亲爱的慰梅。要是你忽然间降临,送给我一束鲜花,还带来一大套废话和欢笑有多好。”手术前作诗《恶劣的心绪》: “我病中这样缠住忧虑和烦扰”,诗末署“三十六年十二月病中动手术前”。又作诗《写给我的大姊》“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徽因为长女,大姊即大表姐王孟瑜,为大姑家长女,长她八岁。这首诗也是在向亲人作诀别。
1948年 45岁
2月,摆脱了手术后的热度,体力在逐渐恢复。她不能忍受寂寞,忽然诗兴大发,还从旧稿堆里翻出以前诗,寄出去16首。老金鼓励她刊行旧作,说是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历史场景中,不管将来的批评标准是什么,对它们就都不适用了,这个说法显然合乎逻辑,哲学家可能有一种预感。
2月22日,北平《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刊出《林徽因诗》三组六首,计《空虚的薄暮》: 一、《六点钟在下午》,二、《黄昏过杨柳》; 《昆明即景》: 一、《茶铺》,二、《小楼》; 《年青的歌》: 一、《你来了》, 二、《一串疯话》。
3月21日是徽因、思成结婚20周年,请一些朋友在他们家中举行茶会,徽因即席做了关于宋代都城的报告,使大家很惊奇。这个日子也是宋代建筑大师李明仲的一个纪念日。
1942至1947年冬所作诗九首,刊载于5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总题为《病中杂诗九首》。包括《小诗》(一)、(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一天》, 《对残枝》, 《对北门街园子》, 《十一月的小村》, 《忧郁》。同刊同期还刊出了她1944年在李庄写的长诗《哭三弟恒》。
6月,朱自清等110名教授发起《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徽因、思成都在宣言上签了字。
8月2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发表徽因诗作《桥》、《古城黄昏》. 《桥》作于1947年6月,《古城黄昏》还要再晚,是徽因一生最晚发表的诗作。
8月29日,女作家、记者赵清阁到清华园专访徽因,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赵清阁早年曾邀请徽因写小说,她们谈到戏剧和电影,徽因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9月,思成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1月8日或稍后,徽因收到费正清的第一本书《美国与中国》后不久,给费慰梅写了一封长信,实际上是一篇书评,有赞扬也有批评,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见解。她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或圣诞节时寄到,这是她寄给费慰梅的最后一封信。
12月,解放军包围北平,兵临城下,还在争取傅作义,希望和平解放北平。思成担心城里的国宝建筑,害怕毁于战火之中。他伫望南天,暗暗自语“完了!" 12月13日,清华园解放。12月17日,毛泽东亲笔起草电报,称海淀、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迹区,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为具体执行毛泽东和军委命令,解放军派代表找到思成,请思成协助围城部队绘制了北平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地图,进而还请思成编写全国古建筑目录,徽因协助他完成《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一书。后来在此书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又起草中央军委关于保护北平文化古城和文物古迹的电报,指出“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 “要使每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击,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立说,人手一份,当做一项纪律去执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显然采纳了思成、徽音的地图和目录,并立即下达。前后两份电报为军事绝密,徽因、思成当时不可能知道,但是他们相信解放军必能说到做到。
1949年 46岁
解放军围城期间,城内国民党统治一片混乱,人心惶惶,物价飞涨,断水断电。徽因、思成不仅担心北平文物建筑,还非常关心困在城里的朋友。1月28日,徽因、思成居然通过朋友关系,设法将沈从文从城里接应到解放了的清华园来,住到老金家中,大家悉心照料,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1月30日,她们给城里带信,报告沈从文的平安,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解放后,徽因仍被聘为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她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她非常关心普通劳动者小面积住宅的合理设计问题,亲自做了多种方案。
6月,全国政协常委会决定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等工作。
7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征求国旗国徽图案的条例。
8月5日,政协第六小组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参加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
9月21日,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国旗、国徽审查委员会名单。9月26日,审查委员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分别设计国徽方案。徽因、思成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一道,连续工作几个月,直到方案最后确定。
图47 1949年与梁思成商讨国徽设计图稿
国徽设计的过程中,充满有趣的插曲,一本参考资料上的图案有的花花绿绿,不够庄严,徽因讥笑说是像阴丹士林布商标,不知谁还说了一声“七折大甩卖”。大家不赞成用蓝天和蓝色的海洋,讨论要用五星红旗衬托天安门,诗人气质的徽因说是要把五星红旗撒到天上去。这样,一个美丽庄严的构思便定了下来。
是年,杨绛回清华任西语系教授,拜会徽因。杨绛早年小说处女作《璐璐不用愁》,承蒙徽因赏识,选收于《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改题为《路路》,署了她的学名“季康”。
1950年 47岁
1月,黄裳在吴晗的陪同下拜访徽因、思成,他非常喜欢徽因以文学笔法写的建筑文章和调查报告,在《榆下说书》中予以褒扬。
6月20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国徽审查组选定的清华大学方案。23日政协一届二次大会,毛泽东主席提议,全体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过清华的国徽图案。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明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方案被选中,徽因激动不已。
图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墨线图
这一年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徽因与清华大学教师们一道提出首都城建总体规划草案。她极力主张保存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一些重要古建物,还和思成一起提出修建“城墙公园”,既能保存城墙又可供劳动人民休息享用的两全其美的方案。关于北海团城的保留保护,她和思成也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1950至1951年,徽因应工艺美术界的邀请,到景泰蓝和烧瓷等工艺工场调查研究,熟悉生产工序,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又便于制作的新式图案,还亲自参与试制,不仅挽救了传统工艺美术,还帮助救活了两个濒临关闭的老厂。她还为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界培养研究生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等人。常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钱后来做了景泰蓝厂总设计师,孙也成了优秀设计骨干。他们读研期间,徽因带领他们对历代图案进行研究,分析其演变和发展规划,还草拟了一个《中国历代图案集》的提纲,准备请王逊一道撰文,由常沙娜她们绘制图案。
1951年 48岁
徽因、思成组织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朱畅中、胡允敬、程应铨等,将《雅典宪章》译成中文,改称《城市计划大纲》,由龙门联合书店出版,徽因与思成合写成《城市规划大纲序》。
4月,协助思成写作《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在《新观察》第二卷第七、八期上发表。发表时署名梁思成,思成跋注称这篇文章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干部分还偏劳了她。"
5月19日,清华大学营建系在北京市特种工艺专业会议上作题为《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的报告,报告应是徽因执笔。8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该报告的长篇摘要。
图49 徽因设计的景泰蓝花瓶和小钵
8月,《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在《新观察》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
夏秋之交,诗人邵燕祥到清华拜访思成、徽因。这时她脸色显得苍白,面带病容,许多工作都是带病做的。
1952年 49岁
在繁忙工作同时,应《新观察》之约,撰写一组介绍北京古建筑的文章,《新观察》为此特辟一个题为《我们的首都》的专栏,一共发表了11篇短文,计有《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鼓楼钟楼和什刹海》《雍和宫》《故宫》,连载于本年第一至十一期,每期一文。她写这些文章是为了唤起人们热爱和保护文物建筑的意识。
与思成合作《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一文,发表于《新观察》第十六期。
5月4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七团体,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阿维森纳诞生一千周年,达·芬奇诞生五百周年,雨果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郭沫若做了《为了和平民主与进步的事业》的报告,号召促进文化交流保卫世界和平。《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保卫各民族文化传统而斗争》。思成、徽因应邀为作《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在大会前一天,发表在5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
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组成,主任彭真,副主任郑振铎、梁思成。思成兼设计组组长和建筑设计专门委员会召集人,美术组组长刘开渠。徽因积极参加碑建会委派的工作,协助思成推敲方案,并主要负责雕饰花纹图案的设计工作,所作图案设计非常细微认真,一遍一遍修改,精益求精。
《新观察》第十八期刊载徽因为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而写的文章《和平礼物》。文中所附的礼物和礼物上的图案,有一些是她和常沙娜设计的。徽因参加这个大会,并与印度代表互赠头巾。
与思成合译苏联窝罗宁教授所著《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据英文本转译),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店出版,并与思成合撰《译者的体会》,收在译书中。
是年,参加中南海怀仁堂修缮工程,担任顾问,并负责室内装修设计。
1953年 50岁
3月,思成出国访问苏联,碑建委员会的工作正进入紧张繁忙阶段,徽因替思成照管碑建会设计组的工作,组织人力,分配工作,技术方面讨论云纹碑顶,还要具体讨论如何向上级反映意见,宣传领导,作重大建议。思成牵挂碑建会的工作,徽因3月12日写信一一叙述。
思成为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讲《古建序论》,徽因为之记录整理,刊载在《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3期。
9月2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徽因被选为代表,参加会议。对于林徽因扶植恢复景泰蓝和烧瓷工艺以及在传统技艺上的设计革新,江丰在美协的工作报告中作了热情的赞扬和充分的肯定。
10月,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思成被选为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徽因为《建筑学报》编委,两人同兼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为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审稿并作序。在审稿过程中提出很多精彩独到的见解,和一些直率衷肯的批评,指出一些印样画得聒噪喧腾,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是失败的例子,而编辑却要在序文中强调优点,使她为难,心里也不痛快。这篇序文是她生前单独写的最后一篇文章,该书于1955年在她逝世以后才出版,序文不能全都实话实说,又经编辑改过一些地方。
1954年 51岁
是年春,北京兴建苏联专家招待所(今西颐宾馆),采用民族形式,由张镈设计,聘请思成、徽因为设计顾问。
6月,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月10日,《北京日报》介绍简历:林徽因 女 汉族 五十岁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清华大学教授。
8月,在一次北京市人民代表开会讨论天安门前的东西三座门是否拆除,徽因重病在身,仍坚持出席会议。作为人大代表,她鞠躬尽瘁,慷慨陈词,主张保留,直言不讳,她说要保留在实践上也没有多大困难,只须将长安街大马路在天安门前这一段稍向南移,也就行了。她的发言很有说服力,多数代表赞同保留,但据说因党员代表先已得到通知必须同意拆除,表决时还是通过要拆,施工部门已准备就绪,随即也就开拆了。三座门拆除后,徽因非常痛心,思成说“我非常难受,实在是把一个宝贝给毁了。”批梁的干将则振振有词,说是根据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东西三座门和西直外的十一间破庙必须拆除。
与梁思成、莫宗江合写《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发表在《建筑学报》1954年第二期上。这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与人合写合署名的学术文章。
《建筑学报》同年第一期(创刊号)上,发表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并说明是“梁思成同志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为该系教师和研究生所讲《中国建筑史》讲义原稿的第二章,本刊拟将各章连续刊登。”第二期刊出《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编者后记又说“梁思成教授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连载文章,继续刊登。”又预告1955年第一期“将继续刊出中国建筑的优秀实例。”思成、徽因作为《建筑学报》的发起人和第一届主编编委,总共编了三期学报。1954年两期学报上的建筑史文章成了“批判”的靶子和复古主义的罪状,专家招待所的设计介绍也成了攻击的对象。批判开始时,他们编的1955年第一期学报已印成即将发行,被勒令全部销毁,那上面刊登的《中国建筑的优秀实例》一文,也就随该刊该期一道焚尸灰飞烟灭,到底也不知是思成一人所作,抑或是与徽因合作。
这一年身体已极度衰弱,经常卧床不起,她担任的中国建筑史等课程,大半都是躺在床上讲授的。学生走后她便发烧咳嗽不止,就是这样舍己芸人,讲课时仍然兴奋不已。这年冬天很冷,清华新林院住宅没有暖气,思成决定搬到城里过冬,一边治病。房子没有租好,暂时借住陈占祥家里。陈占祥一家看到思成对徽因无微不至的关怀,深为感动。
1955年 52岁
1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演讲工作的通知》指出:一、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错误思想的批判已告一段落;二、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已初步展开;三、对胡风及其一派的文艺思想的批判亦将展开。
2月,全国范围内开始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左”的路线在文学艺术界已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和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接着又开展了对胡适、胡风等人的批判,胡风被批判后又打成反革命投进监狱。把这种“批判”由文学艺术界扩展到科学技术界,则是从批判梁思成开始。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是两个“小人物”发起的,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夜之间“小人物”成了大人物。批梁思成一开始也是两个小人物看好风头挑起的,开始风头很大,还在畅观堂成立一个批梁写作班子,组织了九十一说一百来篇批判文章。到后来判批不下去,组织好的批判文章只发表了一小部分,和发起批判不无关系的大人物周扬也说,再批批到我们自己头上来了,爱国主义的大旗,原来还是梁思成扛着。因为当时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保卫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不久前还上了社论。这场错误的批判,对思成和徽因的打击非常严重。《建筑学报》第三期出版后下令销毁,学报改组,撤掉了梁、林的学报职务,发表建筑史文章遭到批判,“企图完成一部中国建筑史”也成了一种罪状。一些批判气势凶悍,不容分辩。对古建筑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也被说成是复古主义,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剥夺了思成写作建筑史的权利,建筑史学科也从此一蹶不振。徽因因此病重住进医院,思成接连挨批,忍受不住精神上的打击和体力上的摧残,也一病不起住进医院。
一次批判会后,吴景祥陪思成回到同仁医院看望徽因。当时她已重病在身,气息奄奄,见到思成,谁都说不出话来,二人只是相对无言,默默相望。吴景祥看了也不觉凄然泪下,那是徽因逝世前不久。
3月31日深夜,徽因忽然用微弱的声音对护士说,她要见一见思成。当时思成就住在隔壁病房,护士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说吧。弥留之际她想见见亲人,有话要说竟未说成,4月1日凌晨6时20分,在同仁医院凄然长逝。她虽罹重病,但是生命意志极为坚强,这时才刚过五十,尚在中年。她的逝去,显然是那场完全错误的批判所造成,当时正在批梁高潮之中。
4月1日《北京日报》刊登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金岳霖、钱伟长等十三人组成。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彭真等人送了花圈。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体由思成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的工程组负责修建,并将徽因为纪念碑设计的雕饰刻样移作墓碑装饰,在其上方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徽因一生“挑起两担云彩”, “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她是我国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建筑家、设计师和建筑史学家。1948年以后她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墓碑上只称建筑师。“文化大革命”中思成受迫害致死,林徽因墓碑上这几个字也被一一凿掉,成了一座无字碑。
图50 思成设计的徽因墓和墓碑
一九九八年六月初稿,十二月改定